本文共 4030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13 分钟。
葫芦妈妈,既是一个三岁小娃的妈妈,也是一名公办小学的数学老师。这次的内容源于和她的一次闲聊,幼升小拼民办的孩子众多,能成功上岸的不过寥寥百十人。加上现在民办趋向于“摇号”,更多本来想要进行“人生第一拼”的孩子们放弃了民办小学。遭遇人生“小挫折”和“小转折”的孩子们,大部分进入对口的公办小学。虽然没能进入心仪的学校,但孩子们学习努力的劲头可丝毫不能减弱。都说三年级是个分水岭,那么孩子三年级之前的学霸在数学方面到底应该表现如何?略有差距的孩子,数学该怎么抓呢?同时,奉上很多学习方法和目标,同样适用于准备冲刺幼升小的大班孩子哦~
“三年级效应”
很多父母都知道,三年级是个分水岭,很多孩子在一、二年级非常优秀,但是到了三年级却成绩下滑严重,在经历过拼幼升小的“牛娃”身上更容易出现。这在教育界称为“三年级效应”。
家长普遍认为,这是因为一、二年级的内容大多在幼儿园已经提前学过,不过是在“吃老本”。而三年级开始学习新内容,并且难度增加,所以才造成孩子成绩下滑。只要孩子在一、二年级保持住幼升小时的拼搏势头,超前学习,就能成功跨过三年级这道分水岭。
顺应了“三年级效应”的孩子,大多数是因为自以为会了个皮毛,上课时更容易开小差、分神。在三年级时老本吃完,好习惯没养成,原本的优势也减弱,被拉下“牛娃”、“学霸”的王座。说白了,不是内容难易与超前与否的问题,而在于孩子的习惯养成。
我们暂且不提一些孩子,在保持超前学习时出现的“课堂不学、课下拔高”问题。绝大部分幼升小拼过民办的孩子,数学都已经会百以内的加减,甚至乘除法也不在话下。如果单从结果来看,这确实基本达到小学一、二年级在计算上要求的程度。所以家长们难免疑惑,那我的孩子来学校学些什么?
三年级之前的数学达到什么程度?
小学数学的内容是采取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对于基础知识不断地巩固、加深理解。而在此时,掌握“加减乘除”不过是一个的结果,结果固然重要,但对于低年级孩子数学学习而言更重要的在于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我们把一、二年级的数学大概分为计算、概念和应用三个大类:
No.1 计算
一年级
百以内加减法,三连加、连减
二年级
表内乘除法、千内加减法
在这里,很多拼过民办的家长会觉得,这内容对孩子来说完全不是问题。但是提醒大家,更重要的在于经历知识形成过程。此时课本上的知识铺的非常细,老师在课堂上由算理引入到教授算法,同时提倡同学之间的讨论、课堂进行推演。
有经验的家长都知道,计算其实是最好抓上去的一个部分,只要坚持天天练,速度和准确率必然会显著提升。
但是,想必不少家长也听过“背下了加法表,但还是不会做题目”的故事。这说明孩子只是机械的背下了口诀,不能理解相应的概念。
No.2 概念
幼小衔接的很多书里都包含时间、人民币、数的组成、图形等内容,这在小学数学内容中把它们分在概念这一类里。
其实对于概念的理解,孩子们一般是通过具象的实物教具到半抽象的图片,最后才形成抽象的文字。
概念通常的考察方式是填空与选择,但是却也是应用题和计算题的基础。
一提到乘法,你的脑海里是不是就浮现出了“乘法口诀”?
我们所熟背的乘法口诀,是帮助我们进行乘法计算的工具,我们当然可以让孩子死记硬背乘法口诀,背过了乘法口诀再告诉他们怎样使用,这时如果问小朋友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吗?
相信背过口诀的小朋友都会说我知道了,然后开始背给你听。结果确实达到了,但是小朋友真的理解了乘法的概念了吗?
我们常说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加数相同的情况可以用乘法,加法和乘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乘法的概念之前需要学习“几个几”和“倍”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从加法引入到乘法,帮助孩子理解乘法与加法的关系,理解乘法算式是怎样得出的,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积有怎样的含义,这些概念弄清楚了再进入乘法口诀的学习,通过这样一步步的经历乘法概念的形成过程,知识在螺旋式的递进上升,最后孩子可以自己编出乘法口诀,背诵乘法口诀的任务就没有那么的枯燥机械。
经历了乘法概念形成过程的孩子在完成乘法计算和乘除法相关应用题的时候也有了基础支撑,有了自己的推理分析思考能力,对他们来说更加事半功倍。
通常老师都会强调概念的重要性,因为它直接反映了孩子的上课听讲情况、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如果一个孩子对于概念理解的透彻,那基本上这个孩子的数学成绩不会差。
No.3 应用
家长们小时候都做过“应用题”,现在这类问题也叫“解决问题”。在低年级会渗透数量关系,以及如何理解数量关系。
一年级
主要涉及到加减法、以及混合加减法。核心是部分与总数的关系。
加法例题:红花有5朵,黄花有7朵,一共有几朵花?
就是最简单的部分与总数的关系。红花和黄花都是部分,所求的是总数。虽然不需要孩子表达的这么抽象,但是可以简单的渗透给孩子这样的数量关系。
减法例题:草地上有7个小朋友在玩耍,3个小朋友回家了,还剩几个小朋友?
虽然是在求剩余,但是实质也是在求剩余部分。这样的关系不断渗透,孩子对信息的处理会更加清晰,解决问题也会更有逻辑条理。孩子有了数量关系的支撑,也可以做到任意给一个算式,如5+6=11,自己编出一道应用题。
二年级
主要涉及乘除法,份总关系很重要。
二年级显然解决问题比一年级复杂了很多。增加了份总关系,这也是乘法概念学习中不断会渗透的关系。
例题:商店进了3箱汽水,每箱有6瓶,每瓶两元,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这里最终是要算出总价钱,可以用箱数x每箱的价钱;也可以用瓶数x每瓶的价钱,但不管哪种份总关系,都需要份数和每份数是对应清楚的,单位就显得很重要。
这个过程可以让孩子去表达,说出自己的想法,也可以画出自己的想法等等,关系理清了怎样变化都不会出错。当然低年级我们不需要每个孩子都用这么抽象的语言表达数量关系,但是可以渗透给他们这样的数感。
讲过了三年级之前的数学的内容,那回到这篇内容讨论的重点上,我们怎么去抓三年级之前的数学?
不同的孩子,抓的侧重点不同
如果能利用好一、二年级的过渡期,让孩子逐步由“父母盯牢”逐步转变为“自主学习”,这样才能让孩子今后不容易被淘汰。
冲过民办的孩子
这部分孩子大部分都有着“提前学习”的经验,他们的差距可能只在学习习惯上。
习惯好
适当拔高,着重补充孩子思维的完整性
习惯不好
很多内容都懂,如果想顺利度过三年级的分水岭,需要家里配合纠正学习习惯
零基础
这部分孩子大部分度过了愉快的童年,和有了一定基础的孩子在同一个课堂上,确实会感觉到一定的“吃力”。这时候,孩子的差距在于父母对孩子的要求。
家里管习惯好
对这类孩子而言,学校知识是基础,有余力可以适当拔高。通常一年级会觉得吃力,但依靠好的学习习惯,在二年级之后会明显进步并逐渐轻松应对学习内容
家长放任不管
通常“天牛”最容易出现于此但希望大家不要抱侥幸心理
思维完整性如何抓?
更注重孩子的思维表达,这不但是检查孩子是否掌握知识内容的方法,也为进入高年级之后的说理题打下基础。
最简单的,孩子题目错了改正后可以让他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能用自己的语言或者其它方式表达出来,说明孩子已经理解,表达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
学习习惯如何抓?
和老师多沟通,了解孩子的听讲习惯,通常老师在课堂上会要求孩子减少桌面杂物,以免分神。
同样的,回家做作业的书桌上,也尽量减少桌面物品,帮助孩子提高注意力。
毕竟有中高考有一种分数叫做“卷面分”。
对低年级孩子而言,一个孩子的书面干净整洁,通常这个孩子的成绩也不算差。同样的,如果发现孩子一道题写了又擦,擦了又改,说明孩子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是可能有些模糊,导致他不确定自己做的是不是正确。让孩子“想好了再写”,“保持作业干净整洁”,也是非常重要的习惯。
做作业前要先吃好东西、喝好水、上好厕所再开始做作业。
低年级还是提倡家长能陪伴作业,这里的陪伴,不是死盯着孩子每道题的对错,而是在陪伴的过程中了解孩子对知识的掌握,比如孩子一做计算题就开始磨洋工,家长可以通过询问的方式来了解孩子是不理解算理还是不熟悉算法。
15-9=?
像退位减法,孩子在磨,家长不要着急催促。
先观察一下孩子在做什么,试探性的问一下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不管对错,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家长听一听是可以分辨孩子有没有思路的。
能说出方法的:可能就是熟练度或专注力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的想办法解决。
如果孩子说不会:那说明就是对算理没有理解。家长不要着急直接灌输方法,可以循序渐进的跟孩子一起探究。
这其实是个位上的5减9不够了,那要想办法。可以先用个位上的5减掉9中的5个,个位都没了,还有4个没减掉怎么办?再想想办法。剩下的4个再用十位减掉。这个过程写下来就是我们所谓的分拆凑十法。也可以直接让十位减掉,剩下的加起来,这个过程写下来就是所谓的破十法。
过程中可以借助小棒数位表,数射线等工具辅助演示,问题式的引导探究,让孩子有参与的过程。
当然在此之前孩子要有10加减一个数很简单的体验,还要理解15中的1是1个十,对数的概念有熟悉的认知。孩子有感觉了可以跟孩子一起比较一下他喜欢那种方法,选好后再来几道同类型跟孩子一起反复的说一说过程,接下来的练习可以先都是减9的会发现有小秘密,第二天可以都是减8的,慢慢的循序渐进的练习增加熟练度,过程中不要太心急。
编辑碎碎念
在幼升小的时候,难免觉得除了扎实的知识、稳定的发挥之外,不得不说运气成分的重要性。但是当小升初的时候,靠的则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
虽然我们现在聊的是三年级之前的数学怎么抓,但最终没想到拉开自己孩子和学霸距离的不仅仅是刷了多少题,做了几本书,更在于一个好习惯。
希望各位在看过这篇之后,除了能获得辅导数学的一些方法之外,更要明白趁现在,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这才是走上人生巅峰的基石。
本文首发与“鸡了个娃”微信公众号(jilegewa)
转载地址:http://bkima.baihongyu.com/